- 学校概况
- 2024/06/30
- 187条评论
- 0次阅读
为进一步落实《北京竞技体育科技助力发展规划(2019-2029年)》相关要求,加强科技助力工作与运动训练问题解决深度融合,逐步构建和完善以科研人员为核心、学科带头人为支撑、竞技体育研究相关科室主任参与的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复合科研团队及运行机制,加强竞技体育科技服务领域经验交流和日常管理,进一步促进科研人员科技服务水平的提升,6月20日,北京体科所召开2024年度第二期竞技体育科技助力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由高志青所长主持。来自4个竞技体育研究室手球、女子足球、拳击和跆拳道、女子曲棍球的项目科研联系人,围绕各自为队综合科研攻关和科技保障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和交流。
手球项目的管项科研人员陈冲重点分享了在对手球项目部分制胜特点的深入研究基础上,与教练组密切配合,精准评估,应用分期训练理论,提升运动员糖酵解能力,较好解决了队伍体能短板问题。针对重点运动员伤病康复,负责体能和康复科研人员,与教练组、运动员、队医密切配合,制定功能体能康复一体化方案,分工协同,较好地解决了运动员康复训练和体能强化及重返赛场问题,其中1名重点运动员后交叉韧带损伤,经过系统训练,可以脱拐行走后6个月,就重返赛场,相比传统治疗和自然恢复,大大缩短了康复的时间。
女子足球项目科研联系人赵钿羽作为新入职科研人员,重点汇报了冬训前后和日常训练及比赛运动员生理生化机能监控工作,同时回顾了2022年7月以来,深入运动队一线,同吃同住,利用CATAPULT和iPad设备对训练及比赛进行负荷监控的相关工作,上述工作为教练组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提供了数据支撑。科研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逐步获得了教练组的认可和信任,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助力运动队比赛成绩提升奠定了基础。
跆拳道和拳击项目科研负责人董亚南,重点介绍了跆拳道和拳击两个项目重点队员利用低氧训练促进体能提升、减控重及损伤康复等重点工作的经验,并对以项目科研联系人为主建立复合科研团队融入以教练员为核心的复合训练团队“两个团队”建设和个人成长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对所里持续推进这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女子曲棍球管项科研人员吴欣怡作为新入职一年的科研人员,汇报了其在备战全国冠军杯赛期间为队伍进行的科技服务工作,发挥自身训练康复专业优势,通过超低温冷疗、水下跑台训练、康复训练、营养补充指导等方法手段,加快运动员训练后机能恢复和伤病康复;通过对队员进行血液生化机能监控辅助教练员优化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为教练员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提供参考;比赛期间利用视频录像和Dartfish视频分析系统,为教练员技战术分析和比赛排名布阵提供支撑。
此次交流会按照惯例,邀请汇报涉及项目的教练员和所属基地科技助力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讨论交流。教练员和基地科研管理人员听完汇报后,在肯定科研人员所做工作基础上,就复合科研团队如何与教练组一起,参与到运动训练全过程中,发挥科研人员自身优势,与教练员一起系统解决运动员训练参赛关键问题,共同打造训练复合团队等事宜,交流了想法,并提出了建议,希望继续以定期不定期研讨会的形式,推进复合团队建设工作,促进各项目竞技水平持续提升。
市体育局科教处张蒙表示,此次交流会汇报的工作内容和许多年轻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竞技体育科技服务一线,开展各项科研保障工作,取得的一些效果和成绩,与局党组关于科技助力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高度一致,希望体科所更加注重科研与训练的深度融合,继续深入一线了解队伍需求,与教练组形成良好的互动,解决好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的关键问题,更好地体现和展示科技工作和科研人价值。
高志青在总结发言中强调,竞技体育科研人员的中心工作就是发挥科技作用,协助教练员和运动员解决好训练备战重点问题和关键问题,同时积极用科技的方法手段和科学理念,进一步提高训练水平和参赛表现,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科研人员要充满自信和激情,相信运动训练科学理论和技术的作用,积极提高为队服务的本领和能力,在解决教练员和运动队训练和比赛问题中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
今年,北京体科所按照所年度重点工作要求,每季度开展一期竞技体育科技助力工作经验交流会,为进一步完善多学科复合科研团队和复合训练团队的建设和运行机制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相关各项科研工作落实落地。